尹时辉 张琦 王奎 本报记者 吴冬亮

图为“扬尘环保税智能预警平台”登录界面。
“坐标化”项目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扬尘环保税的征管涉及建安房地产、农田水利、市政绿化、道路交通等不同领域,纳税人多为这些领域的项目建设方或施工方,税源零星分散,税务部门在征管过程中面临不少难题。
今年初,扬州市税务局组建青年干部专业团队,打造了“三源数据链”,即通过施工许可源、在建工程源和发票信息源,实现数据赋能,进行全链条管理。该局建立扬尘环保税风险防控体系,引入“项目管理”概念,为直接排放扬尘的每个建设项目建立个性化档案,档案内容包含项目的基础数据信息、税源日常巡查信息、涉税风险信息等,专业团队的干部及时更新各类数据信息,以实时掌握税源情况。同时,该局将所有项目纳入基础税源“网格化”管理系统,绘制项目分布图,实行“坐标化”管理,做到每个项目均有人登记、有人跟踪、有人落实税收管理服务举措。
该局“关键小事”青年创新项目负责人张琦表示:“以往,对扬尘环保税主要依靠外部交互数据进行监管,我们探索建立的风险防控体系,从项目的施工许可信息、财务报表信息和发票信息等方面,对其实行全面管理。”今年以来,扬州市税务局的35个基础税源管理分局,利用“网格化”管理系统,在两市一县四区确定扬尘环保税项目159个,均建立了相应的个性化档案,登记各类建设项目扬尘环保税涉税信息3900余条,为防止税收流失打下基础。
借助人工智能,精准归集数据
建设项目个性化档案中的扬尘环保税相关信息,分散于税务系统内部及外部多个部门。如果单纯依靠基层税务干部逐户逐部门获取,既可能遇到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又存在对接面广、数据量过大、效率较低等问题。
为此,扬州市税务局借助当地政府信息交换渠道,从外部获取住建、财政、水利等部门的国有土地出让、施工许可证办理、农田水利、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信息。同时,利用税务系统内部土地增值税项目管理、建筑服务业项目登记和数电发票管理、环保税税费种认定等系统,获取项目关联数据。另外,通过与系统外专家团队合作,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将抓取到的大量内外部数据信息与相应的扬尘环保税项目进行自动匹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该局风险管理部门干部郝雪峰表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精准命中风险,监管效率大大提高。”
今年6月,扬州市税务局根据从各方获取的数据信息,发现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政府代建投资项目在申报扬尘环保税中有多个疑点,可能存在环保税申报不足问题,税务干部立即发出风险提示。接到风险提示后,该公司迅速自查,最终补缴扬尘环保税近40万元。
制作专业指引,引导规范执法
如何准确确认扬尘环保税的应税污染物排放量并精准计算税款,是该税征管中的一个难点。
为指导税务干部准确计算税款,扬州市税务局专门制作了扬尘环保税税款计算专业指引。指引明确扬尘环保税纳税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计税依据,规范数据采集、指标加工、疑点处置和档案管理等事项的流程。同时,编制“工具化”速算表,明确各类建设项目的扬尘产生量系数、扬尘排放量削减系数、施工工期系数等指数,并在扬尘产生量系数、扬尘削减系数、施工工期、施工面积、扬尘当量数、污染当量值与税额之间建立逻辑运算关系。税务干部采集到建设项目施工面积、工期天数、扬尘产生量系数、扬尘消减系数等要素,只要在相应的系统中录入关键数据,就可以准确计算出税款,解决了税款计算的难题。
扬州市邗江区税务局蒋王税务分局局长朱炎骏说:“运用专业指引及‘工具化’速算表后,单个项目的扬尘环保税核算时间由原来的3个工作日缩短到0.5个工作日,纳税人对核算结果的认可率达100%,一线税务干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扬州市税务局还积极发挥一体化监督联动机制的作用,监督扬尘环保税的征管是否规范。他们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中查找管理风险和薄弱环节,其中,针对纳税人项目登记至竣工完成时长与预计总工期时长差异、纳税申报起始时间、终了时间与施工许可证工期不匹配、税款申报所属期与项目类型不匹配等情况,通过建立风险应对模型,实现对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监督。
今年1月—9月,扬州市税务局通过风险应对模型,发现有的基层税务部门在扬尘环保税项目基础管理、纳税申报计税依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及时向主责单位提出风险管理建议。截至目前,该局已推送600余条风险疑点数据。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5年10月24日A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