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如何确定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月份?
文/李冼
编者按:2025年08月23日,有同学咨询:女儿大学毕业,如何确定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月份?现就该话题与大家探讨。由于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并敬请指正。
网传大学生在毕业当年,其父母享受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可扣满12个月。
该观点既不全对,也不全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就该话题与大家探讨。
核心结论:不一定能扣满12个月,具体取决于子女毕业后的去向。 父母享受扣除的截止月份为子女毕业的当月,而非毕业典礼日或拿到毕业证的日子。
一、政策依据与基本原则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8〕4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发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7号)规定:
1.扣除主体:子女教育的扣除主体是子女的父母(法定监护人)。
2.扣除标准: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3.扣除期间:从子女年满3周岁当月开始,一直到全日制学历教育结束的当月。
(1)学前教育阶段:为子女年满3周岁当月至小学入学前一月。
(2)学历教育阶段:为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入学的当月至全日制学历教育结束的当月。
这里的“全日制学历教育结束的当月”是判断毕业当年能否扣满12个月的关键。
注意:根据《国务院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国发〔2023〕13号)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
二、不同毕业去向下的具体分析
假设某大学生于2025年6月毕业,我们来分析其父母在2025年度的扣除情况。
情况一:毕业后直接就业或暂未继续求学
在这种情况下,该学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结束时间就是2025年6月。因此,其父母享受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最后一个月就是2025年6月。
2025年可扣除月数:1月 - 6月,共计6个月。
结论:不能扣满12个月。父母在7月及以后的月份不能再为此子女申报扣除。
情况二:毕业后继续攻读全日制更高学历(如考研成功、出国留学)
这是最常见且容易混淆的情况。虽然本科教育在6月结束,但该学生紧接着在同年9月开始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他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是连续不间断的。
则其父母可以在同一纳税年度内,从一个教育阶段(本科)无缝衔接到另一个教育阶段(硕士)进行扣除。
2025年可扣除月数:
1月—6月:作为本科在校生,扣除2000元/月。
7月—8月:关键期! 这两个月处于两个学历之间的“空档期”。但根据税务总局答疑,只要子女在同一纳税年度内开始了新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其寒暑假期间(包括升学期间的暑假)可以连续计算扣除,无需中断。
9月— 12月:作为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扣除2000元/月。
结论:可以且应当扣满12个月。父母全年(1-12月)都可以按每月2000元进行扣除。
情况三:毕业后参加非全日制教育(如在职研究生)
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明确规定,子女教育扣除的范围是“全日制学历教育”。如果子女毕业后参加的是非全日制、在职式的教育,则不符合扣除条件。
结论:父母扣除的截止月份仍然是毕业当月(6月),全年可扣6个月。从7月起,因其教育形式变为“非全日制”,父母不能再享受此项扣除。
三、总结与实操建议
毕业生去向 |
全日制学历教育是否结束? |
父母当年可扣除月数 |
能否扣满12个月? |
直接就业、待业、间隔年 |
是(于毕业当月结束) |
6个月(1-6月) |
不能 |
继续攻读全日制更高学历 |
否(无缝衔接) |
12个月(1-12月) |
能 |
参加非全日制教育 |
是(全日制教育已结束) |
6个月(1-6月) |
不能 |
给父母的实操建议:
1.及时沟通:务必与子女保持沟通,明确其毕业后的确切计划,是就业还是升学。
2.准确申报:
如果子女继续攻读全日制学校,父母在通过“个人所得税”APP填报时,只需在原有子女信息下,将教育阶段从“大学本科”修改为“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并更新入学和毕业时间即可,系统会自动连续计算扣除。
如果子女已结束全日制教育,父母务必记得在当年12月通过个人所得税APP的“专项附加扣除修改和作废”功能,将扣除义务终止时间由系统默认的12月修改为实际的毕业月份(如6月),避免多扣税款,未来可能带来补税和滞纳金的风险。
3.留存资料:虽然子女教育扣除一般采用“申报即可享,资料留存备查”的方式,但建议保留好子女的学生证、录取通知书、学信网学籍信息等证明材料,以备税务机关后续核查,尤其是在升学衔接的年份。
希望以上专业的分析能帮助您清晰地理解相关政策。如有更多具体问题,建议咨询当地税务机关或12366纳税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