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税法规
税收法规
税收征收管理
增值税
消费税
出口退(免)税
营业税
资源税
车辆购置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印花税
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税
契税
耕地占用税
船舶吨税
烟叶税
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
税收条约
环境保护税
政府性基金、费
江苏税务
地方财税法规
江苏财税法规
江苏无锡财税法规
北京财税法规
天津财税法规
上海财税法规
重庆财税法规
浙江财税法规
安徽财税法规
福建财税法规
广东财税法规
广西财税法规
海南财税法规
云南财税法规
贵州财税法规
江西财税法规
湖南财税法规
湖北财税法规
四川财税法规
西藏财税法规
河南财税法规
山东财税法规
河北财税法规
山西财税法规
陕西财税法规
甘肃财税法规
宁夏财税法规
青海财税法规
新疆财税法规
吉林财税法规
黑龙江财税法规
辽宁财税法规
内蒙古财税法规
财务与会计法规
会计行政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与解答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答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案例
会计处理规定
证监部门会计监管规则
会计监管风险提示
企业会计准则实务问答
企业会计准则其他
小企业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
政府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
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案例
政府会计实施问答
关于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
关于预付款项的会计处理
关于存货的会计处理
关于投资的会计处理
关于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会计处理
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关于净资产及预算结余的会计处理
关于收入的会计处理
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会计处理
其他会计处理
政府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准则其他
财政总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与2006年前会计准则
特定组织与项目会计核算规定
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
可持续披露准则
可持续披露准则应用指南
管理会计
代理记账
财务管理
国际会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法规
执业准则
执业准则应用指南
审计指引
职业道德守则
审计准则问题解答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证监部门审计监管指引与会计风险监管提示
其他
注册税务师法规
涉税专业服务基本准则
税务师执业规范
职业道德、质量控制、程序指引
纳税申报代理类业务指引
一般税务咨询类业务指引
专业税务顾问类业务指引
税收策划类业务指引
涉税鉴证类业务指引
纳税情况审查类业务指引
其他税务事项代理类业务指引
税务师事务所管理
税务师其他
资产评估师法规
资产评估执业准则
资产评估指南
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资产评估操作指引
资产评估专家指引
资产评估其他法规
内部审计法规
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其他
国家审计法规
内部控制法规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内部控制操作指南
内部控制相关问题解释
其他内部控制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财政法规
海关法规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外汇管理法规
金融证券法规
金融监管法规
金融监管法规
人民银行法规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
证券法规
证监会
上交所
深交所
北交所
股转系统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上期所
商品交易所
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证券业协会
中上协
期货业协会
商务发改工信法规
市场监督管理法规
人社医保自规住建法规
国务院经济法规
税收专题法规
增值税专题法规
消费税专题法规
营业税专题法规
资源税专题法规
车辆购置税专题法规
企业所得税专题法规
个人所得税专题法规
土地增值税专题法规
印花税专题法规
房产税专题法规
车船税专题法规
契税专题法规
城镇土地使用税专题法规
耕地占用税
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专题法规
进出口税收专题法规
外资企业税收专题
税收协定专题法规
综合税收法规专题
公司破产重整专题法规
税收征收管理专题法规
外汇管理专题法规
其他专题法规
司法及单行法律专题法规
法院
检察院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经济)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
民法典
公司法
破产法
其他法律法规
其他法律
其他法规
法律法规征求意见稿
黑龙江财税法规
1uq1kazlciceg
全文有效
2024-12-24
2024-12-24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的通知
黑国资社责〔2024〕294号  发布时间:2024-12-17  来源:黑龙江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各出资企业:
  《关于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已经黑龙江省国资委党委2024年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国资委
  2024年12月17日

  关于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精神,推动省国资委出资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社责规〔2024〕2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十三次历届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好建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切实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加快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推动龙江振兴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责任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强化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引领地位。
  坚持围绕使命,服务国家和全省大局。围绕企业使命责任和中心任务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积极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功能价值实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更好服务国家和全省工作大局。
  坚持系统融入,实现贯通始终。统筹安排社会责任与经营发展协同共进,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公司治理和运营管理,始终贯穿深化国资省企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全面深度有机融合。
  坚持结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立足国资国企自身实际,在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对标一流,循序渐进,既彰显中国特色国有企业使命功能,又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助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有效。
  到2030年,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体系更加规范成熟,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入融合,社会责任战略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社会责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和运营透明度明显提升,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和典范。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主要内容
  (一)依法合规诚信经营。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商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行业规则。不断加强合规管理,突出抓好反垄断、反商业贿赂、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等合规重点领域,加大对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的责任追究力度,有效防范重大风险,促进依法合规经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规范知识产权使用行为。持续强化诚信经营理念,加强诚信建设与管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履约质量、商业信誉,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国企的良好形象,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加快打造高能级研发平台,发挥关键人才作用,加快取得一批原创成果。深化创新协同,更好发挥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强化产业引领。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结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服务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参与现代产业链建设,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对接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产业、资本、技术、采购与招投标等领域的合作,引领带动民营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四)筑牢安全应急防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不断提升安全管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条件的出资企业发挥自身专业技术、装备、资源优势,加强专业救援能力建设,积极参与重特大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和应急物资保障。
  (五)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增强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供给,努力引领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法保护黑土地资源,积极承担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遵守招聘录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重视帮扶困难职工,关爱职工身心健康。重视职工成长发展,建立公平公正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强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强化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提升综合素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队伍。加强职代会建设,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持续推进民主管理。
  (七)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服务边疆建设发展,积极促进共同富裕。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深化拓展、创新完善产业帮扶、消费帮扶、人才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等举措,提高帮扶实效,帮助定点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对口支援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八)积极服务民生事业。持续做好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工作,积极服务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带头吸纳残疾人就业、安置退役军人,积极带动农民工、脱贫群众就业增收。热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和社区治理,力所能及地帮助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老龄事业发展,支持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发展。
  (九)有效开展海外履责。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八项行动”,共享发展成果和机遇。在海外发展中注重属地化经营,积极带动当地就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自觉遵守国际及所在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民族文化和宗教习俗。积极统筹资源做好境外安全与劳动权益保护工作,切实保障中外方员工、海外项目务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发展和减贫事业,积极参与实施一批高质量“小而美”民生项目,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民心相通。
  (十)切实加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工作。将ESG工作纳入社会责任工作统筹管理,积极把握、应对ESG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控股上市公司围绕ESG议题高标准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高水平ESG信息披露,不断提高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增强在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同。推动海外经营机构在海外经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中将ESG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主动适应所在国家、地区ESG规范要求,强化ESG治理、实践和信息披露,持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具体措施
  (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履行社会责任对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社会责任角度审视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梳理形成富有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理念,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要求。
  (二)加强社会责任实践。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供应链管理,融入国际化经营,融入企业各业务环节,实现负责任的经营管理。根据企业从事行业、经营规模、所处环境和业务特点,积极带动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和广大用户共同履责,构建社会责任生态圈。遵循社会责任工作的普遍规律和通用规则,选择与企业经营活动最为相关、对利益相关方具有重大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议题,作为社会责任核心议题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
  (三)创新社会责任沟通方式。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利益相关方沟通互动机制,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等手段,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大力宣传国有企业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推动利益相关方参与企业有关重大决策和相关活动,评选推广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案例,提高运营透明度,增进社会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关切,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四)编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发布制度,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示国资国企经营管理高质量发展成果。结合行业特征与业务特点,及时总结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报告披露信息的广度、深度。出资企业要将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于次年6月底前发布。鼓励编发相关领域专项履责报告,逐步形成以社会责任报告为统领,相关领域专项履责报告为支撑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
  (五)探索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研究建立符合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和经营情况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对标管理。探索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等工具赋能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不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水平。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切实发挥出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总,把社会责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工作领导机构,统筹谋划、协调推动重大事项。加强统筹管理,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出资企业设立社会责任专门工作机构。落实社会责任经费保障,加强资金支出管理。
  (二)健全制度机制。出资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加快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工作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社会责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将社会责任工作纳入战略规划,鼓励制定社会责任相关专项规划。健全重点领域社会责任工作年度计划和总结报告制度。
  (三)提升履责能力。将履行社会责任列入企业培训计划,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专业人员和全体职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强化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企业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提高履责水平。鼓励与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提高履责成效。
  (四)完善监督考核。省国资委加强对出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监督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机制。运用对标管理、典型引领、专项考核、综合评价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出资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出资企业要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工作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强化激励约束,持续提升社会责任工作能力水平。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赋长江(无锡)税务师事务所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长江路169号汇富广场22楼
电话:0510-86855000 邮箱:tfcj@tfcjtax.com
苏ICP备05004909 苏B2-20040047